以雷电日和落雷密度为参数的输电线路雷击跳闸
时间:2016-12-04 10:38来源:未知 作者:y930712 点击:
次
摘要:传统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的计算是以气象部门统计的雷电日作为关联参数的,文章对采用气象雷电日进行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计算存在的缺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以落雷密度作为
摘要:传统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的计算是以气象部门统计的雷电日作为关联参数的,文章对采用“气象雷电日”进行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计算存在的缺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以“落雷密度”作为新的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的计算方法,并以具体实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0、引言
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是衡量输电线路防雷性能优劣的主要指标,目前所应用的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的定义[1]是:雷电活动强度折算为40个雷电日和线路长度折算为100km的条件下,每年因雷击引起的线路跳闸次数,其单位是“次/百千米·年·雷电日”。
本文通过对“雷电日”的意义、“雷电日”统计的准确性及雷击跳闸率计算公式存在缺点的分析,提出了计算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的一个新的方法。
一、传统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算法及其缺点
目前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中雷电日的数据是由气象部门提供,而气象雷电日的统计是靠分布各地的气象站,以人工方式进行监听和记录的。如浙江的雷电日是由分布全省的68个气象监测站,通过人工方式进行落雷情况的监听、记录,其缺点显而易见:靠人的听觉,漏听、错听的可能性很大。输电线路雷击跳闸与线路所处地域的落雷情况密切相关,以气象雷电日作为某一地区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的关联参数显得“以偏概全”,并不能全面反映此区域落雷的数量、密度和强度等情况。
二、新的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算法的提出
在目前电力系统广泛采用雷击定位信息系统进行雷电参数监测的前提下,某一地区落雷的数量、强度和密度已能实现自动、准确的统计,传统的送电线路雷击跳闸率计算方法已显得不太科学了。因此本文提出的以“雷电密度”代替“雷电日”进行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的计算应更为合理。
三、两种雷击跳闸率算法实际计算结果的比较:
以“雷电日”为参数和以“落雷密度”为参数计算所得的线路雷击跳闸率结果有所不同,可以从以下实例看其中的差别:
1、2004年浙江省与周边各省份的雷击跳闸率
浙江省是雷电活动频繁的省份,电力系统受雷害较为严重。2004年110kV以上输电线路因雷击跳闸的共有242次,其中110kV线路有 170次,220kV线路61次,500kV线路11次。气象部门统计2004年浙江省雷电日为53天,依据气象雷电日计算的雷击跳闸率分别为1.30、 0.572和0.277(次/百公里·40雷电日)。与周边省份的线路雷击跳闸率相比较(详见表1),数值由大到小排序分别为:
(1)110kV线路:浙江(1.30),福建(0.648),广东(0.491),江苏(0.289);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