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LD与SLD的区别,大多数是看到这俩图 说他们能量有区别 说他们光谱不一样 今天略聊下这几个产品的相同和区别。 先看定义: LD:Laser Diode,激光二极管,Laser是缩略语,全称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受激辐射光放大器,重新归落一下,LD: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Diode,受激辐射光放大器二极管 SLD:Super Luminescent Diode,超辐射二极管 SLED:Super Luminescent LED,超辐射LED,超辐射发光二极管 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 这几个词,都属于发光二极管,但是不能起一个同样的名词吧。 这几个词中的L,有用Light来表示,有用Luminescence来表示,在今天的场景中他们是一样的,LD/SLD/SLED/LED,都特指Luminescence Light,相对而言是个通俗的叫法,比如说太阳光,暗含了发光发热的常见光源的解释。 Luminescence,说的是“冷”光,区别于热光Incandescence,这个 词。 点柴火架锅煮饭,这是热辐射的光,LD/SLD/SLED/LED都是电致(辐射,也叫发射)光,属于冷光范畴。 D,Diode,二极管,PN正偏压,导通,有电流。电流就是可以流动的电子,是通过PN两侧电压驱使电子们定向移动,“动”,具有动能。在Y9T15解释了原子外层电子的能量转换。 链接:Y9T15 光芯片中电能与光能的转换 LD/SLD/SLED/LED,都是通过PN二极管来输送用于发光的电流“动能”的。 电子与空穴复合,电子落入坑中,动能就被被增益材料缴获,增益材料的外层电子有能量了,处在激发态,激发态不稳定,最终会落下来成为基态,以“光”能辐射出去。 这个状态,类似“夯”,把石头抡起来有了势能,但石头这个能量不稳定,会落下来,这是夯。 自发辐射与受激辐射的区别,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是一定的,如果是自己(也就是没有外界因素)落下来,发出“光”,这就是自发辐射。 如果,旁边刚好来了个光子,瞧了一眼这个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哐当掉下来,发出“光”,这就是受激辐射。 E: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Diode,LED中Light Emitting Diode, Emission或者Emitting,词根都是emit,翻译成辐射或发射。 有了二极管给的电流能量,增益层材料相当一部分外层电子处于“激发态”,辐射是一定会辐射的,外头没人(光子),就叫自发辐射,外头刚好有个人经过,就叫受激辐射。 石头会落地的,没别人的时候,叫自己落地,一旦旁边有别人,这就是受别人撺掇才掉地上的。 SLD和SLED的S,super,超,和L(ASER)D的那个A,都是用来定义光能量非常大的意思。 总结一下名字,没有啥大的区别, 都是发光器件 都是采用二极管输送电流辐射发光的器件 只有一个小区别,发光功率大小之分 LD,暗含了放大的意思,光功率比较大 SLD/SLED经常被用于描述同一类器件,S是超,表示光功率比较大 LED,没有这些暗示或前缀,一般说的是光功率比较小 这些器件无非是起个名罢了,看不出区别,我们就从这些名字所代表的产品类型来看异同。 看这个图,看的挺多的,LD的光谱看起来很窄。区别好像很明显。 先把LED放一放,只看LD与SLD,我们常见的LD激光器,确实是这样的光谱,比如DFB型的,比如更窄光谱宽度的DBR或者外腔激光器。看起来窄光谱是LD的特点??不是的 FP型的激光器,也属于LD,属于激光器,FP也可以做到宽谱,也可以做到光功率较大。 从需求上来说,有些场景需要宽谱且光谱平坦,比如合集2022下第203-207页,用来平衡EDFA增益的辅助光源,华为把这个光源叫做“SOA”,但是也可以叫做SLD,原因是一样的。 需要一个“宽谱”“平坦”的光源,并且希望光的能量大一些。 而我们用的LD,特点是能量大一些,而且特指通过“干涉”实现的能量放大。 干涉,是基于频率相同,相位相同,偏振一致,能量被叠加后放大。这是与频率相关的一个放大效果。真空波长=c/频率,波长和频率是可以换算的。 由于激光器的频率相关的“干涉”放大功率的特点,那么窄谱的激光器,不满足某些场景宽谱的需求,宽谱的激光器,如FP,又不满足“平坦”光谱的需求。 既宽谱又平坦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就是这样的特点啊。把LED的能量放大就行,可但是不能通过干涉放大,只能硬放大。这个硬放大的过程,就是咱平时理解的SOA,半导体光放大器。 光功率的意思,就出来了。激光器的放大是干涉产生的放大,从电流I和功率L的L-I的坐标轴看不出来,仅仅能看出功率可大了。 SLD的放大,是SOA的那种宽谱放大。因为场景需要的是宽谱的、平坦光谱的、大光功率,器件 这也是为什么2022下华为把SLD叫做SOA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业界把SLD叫做SLED的原因。 还有些厂家,给出下图这样的区分,从结构分布,发光位置以及端面反射,来做区别。这个区别不是产业界对于LD、SLD和LED的区别,只是特定厂家这几类产品刚好做成这个形状、这个端面而已。 比如LD中,常见的FP激光器,出光面R1反射较低,要提高前端面的出光功率,R2是背光,要降低功率,一般用高反射。 但是DFB通常的设计,只有一个高反镀膜,另一侧是“非反射”面,也就是我们理解的增透膜。 如果是外腔激光器,如果用到了环形谐振腔,也是激光器,但就不一样两侧都是反射镀膜了。如果是DBR且两侧出光的可调谐激光器,两个端面也不是反射膜,而是“非”反射的增透膜。 说LED是如下结构,其实这只是绝大多数LED产业链中选择了这种便宜发光结构而已, 从表面发光,一个LED,几分钱。 但是,激光器也可以做成这种结构,咱们的VCSEL,那也是表面发光的。和LED一样,图的是便宜。 横向发光可以叫LED么,当然可以。横向发光的结构,可以叫LD么,当然可以可以。区分LED与LD的关键点是“是否相干涉”,与结构无关。 SLD,这个吸收段也不是必须的,如果需要两侧出光,比如咱刚才提到的华为那个结构,就不需要吸收。 如果只想单侧出光,那后边加一个光学吸收区,让后边的光发不出来就行。 SLD的端面要避免反射,是“非反射端面”,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确实需要非反射端面,来避免出现内部的干涉现象。我们一般把非反射端面叫做增透膜。 是不是两侧都需要增透膜?,也不一定。一侧用全反射也行。不过实际应用中没有很理想的全反射膜系,反而用吸收区能够实打实的避免光的“回波” 站在这个层面,我们再从结构上来看看常见的横向LD与SLD的区别。 LD也好,SLD也好,都需要很大的光功率,要想增大功率,增益材料要足够才行,垂直分布,在晶圆上不容易处理,厚度有限。横向设计,无非就是芯片长一些,再长一些,增益材料多了,就能发出很大的光。 这是横向的主要原因。 不加反射,光谱就既宽谱,又(相对)平坦。 加谐振腔,常见的谐振腔,可以采用两侧镀膜,可以采用内部光栅,利用光栅或镀膜的反射,反射回来的光与新辐射的光,进行干涉,放大,输出。这是激光器。有没有干涉很重要,干涉/共振/谐振,是一回事,不同厂家的叫法不一样。谐振腔的设计,在不同应用场景时,千变万化,各种结构。目的则非常唯一,“干涉” 垂直发光的LED,VCSEL的等等,他们的目的是便宜,低成本。如果没有谐振腔,光直接输出,从顶上输出,从底部输出,从侧面输出,都不重要,无“干涉”,无“谐振”,很重要,这是LED 对于VCSEL这种常见的垂直发光的LD,把这个材料分层叠加,形成光学DBR布拉格光栅反射器,有了反射,就能制作“谐振腔”,让光干涉后输出。 P型,N型,说的是电学特性,DBR,说的是光学特性,反射镀膜/增透镀膜,说的也是光学特性。 二者不是一个维度的表述。比如DBR,可以设计成P型,也可以设计成N型,并不冲突。 标注PN,这是D,二极管的电学特征,用来导入电流的。 DBR、谐振腔、反射镀膜、增透镀膜、干涉、放大....,这些用来辐射出光的。 毕竟咱今天的主题是“光”“二极管” 小结: LD:激光二极管,采用半导体二极管设计思路,辐射出光,并通过光学干涉,实现放大的光学芯片。 LED:发光二极管,采用半导体二极管设计思路,辐射出光的光学芯片。 SLD,超辐射发光二极管,也叫作SLED,超辐射发光二极管,是一种特殊的大功率LED光学芯片。 LED为了便宜,经常设计成表面发射,SLD为了增大功率,通常设计成边发射。 通常而言,这几类产品与结构无关,与出光功率的绝对值无关(大与小是相对概念,不是绝对值,也有大功率LED,也有小功率LD),与光谱宽度无关,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谐振。
|